“互联网+”正在强势进入医疗行业,传统药企也纷纷“触网”,掘金互联网医疗蓝海。在医生多点执业、互联网售药等多项政策利好的形势下,医药企业竞相发力互联网医疗,这块“蛋糕”真的那么好啃吗?它具有哪些优势?它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问题?老百姓担心的个人信息遭遇泄露的风险等问题,怎样才能得到保障?
一、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政策利好
今年4月,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发展的意见中提出:发展“互联网+”医疗服务,一是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,构建覆盖诊前、诊中、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,二是医疗联合体需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,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,信息互通共享,业务协同,便捷开展预约诊疗,双向转诊,远程医疗等服务。推进基层检查、上级诊断,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。
二、何为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?
依据《关于促进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发展的意见》涉及的内容中,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+医疗健康既包括医疗医保医药这三大领域的应用,也包含整个体系的政策法规、标准规范、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保障支撑;另外从“三医”应用的具体内容看,而更像是医改整体政策向互联网端的一个延伸,包括分级诊疗、医联体、家庭医生签约、医保控费、医药分开等核心政策。
三、老百姓受惠于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
△远程医疗、在线会诊实现优势诊疗资源互通共享
远程医疗、在线会诊的迅速发展,是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发展模式的实践,也恰恰是中国推进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发展的缩影。为了解决基层医疗资源困乏的难题,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、一些基层诊所门可罗雀的窘境,互联网技术成为破解医疗健康资源发展“痛点”的答案所在,为分级诊疗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。
利用“互联网诊疗”手段,北上广等大城市以外的患者,尤其是中西部省份,包括农村患者,可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北上广等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,看上大医生、大专家,也就是“远程医疗”。提升家庭签约服务,同时,享受预约挂号、预约诊疗、在线支付、在线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等服务。
△分级诊疗,缓解大医院就诊压力
分级诊疗一般是指按照疾病的轻、重、缓、急及诊治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,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诊治。以“基层首诊、双向转诊、急慢分治、上下联动”模式,让一部分常见病、慢性病的诊疗分流在基层医院,从而提高优质稀缺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。
△手机APP、自动挂号机等,改善就医体验
如今很多医院开发了自己的手机APP信息平台,为患者提供挂号预约等便捷服务。像北京、浙江等一些省份开发了全省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,患者可使用手机在移动端解决挂号的问题。如今在很多大医院,挂号机等服务设施早已成为“标配”。利用“智慧医疗”,去年全国已有4100余家医院可为患者提供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;近3000家医疗机构可提供移动支付结算。 通过信息化手段,让群众少跑路、看好病,大大优化了群众的就医体验。
△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
利用“互联网+”的方式开展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,对签约的患者进行日常健康管理与服务。家庭医生会给慢病患者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、残疾患者提供适应的健康指导。另外,对一些长期稳定的慢性病签约患者,如果需要调药或者是基层没有相应的药物,家庭医生可以在线给他开具一些方子,并且通过第三方配送方式直接把药物配送到家里,使患者能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。
四、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折射的问题与解决方式
互联网健康医疗被认为是“互联网+”风口中的风口,通过对医疗健康信息的智能化采集、转换、存储、传输和后处理,从而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、医疗机构、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,逐步达到医疗健康服务的智能化。因此,数据采集是这一产业链重要的环节,觊觎者众多。
(1)互联网医疗信息漏洞多
“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把所有大医院、社区医院内网、社保单位都连接了起来,网络复杂。随着医联体等新生事物的出现,以及医院信息化升级,对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比如医联体内的医院之间如果共享数据系统、医疗技术等资源,漏洞极易在多个医院间复制。医院的HIS系统由以收费挂号为核心转移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,隐私信息集中化,容易产生泄露风险。要想发展好互联网医疗,保障患者的个人信息安全至关重要。
△如何解决互联网医疗信息漏洞问题
在医疗健康终端方面,推进个人信息保护标准制定,建设医疗健康终端安全评测体系。从软件、硬件、安全、个人信息保护、客户服务等角度进行全面规范,支撑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。
在软件方面,加强移动应用商店的渠道监测与审核;促进应用安全加固等技术推广,推进移动健康应用认证体系建设。通过引入数字证书系统、应用代码签名机制等,确保医疗健康应用的完整性和可追溯,构建安全可信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生态环境。
在云端,可以联合安全解决方案企业,提升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,共同应对可持续威胁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入,智慧医疗移动安全产业链也开始兴起,移动安全企业为智慧医疗移动应用用户提供手机安全服务,为手机用户保驾护航。
(2)诊疗安全性问题
推进互联网医疗,应该把安全放在首位,效率放在第二位。国家对互联网医疗一直持支持态度,但由于这一新业态刚刚兴起,相关机制不够健全,近年来一直在逐渐强化监督和管理。互联网医疗服务与其他互联网服务相比,较大的区别是不可试错性,因此在效率和安全两个价值取向上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。
△诊疗安全风险如何降到更低
互联网医疗应该作为慢性病患者短期替代就医途径的渠道。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,禁止初诊在线上开展。由于线上就诊人群在对症状描述的准确性难以保证,也会直接影响线上医生诊断的正确性与准确度。对于线上复诊,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,经过国内外实践证明的部分比较稳定的常见病和慢性病,可以在线上复诊。
△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
在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中,明确了严格的监督措施,首先是明确行为边界,其次是强化责任,再是提高监督能力。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介绍,下一步还将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制度,包括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的管理办法,适应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支付制度以及医疗服务、数据安全、个人信息保护、信息共享等基础标准,来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。
(3)挂号服务用户多,易造成较大的集中诊疗压力
在互联网医疗产品中,使用率较高的仍是网上预约挂号,其次是网上交流、问诊咨询等。
一家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很多网上医疗平台实际上是实体医疗机构的咨询和宣传渠道。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与用户交流,互相了解,提供线上咨询、预约挂号等服务,但真正诊断和开药时,会要求患者前往对应的线下医疗机构进行。
由于网上预约挂号,易造成挂号“拥堵”现象、大部分病重、病急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就诊。特别是大医院,应该有限制性的进行挂号预约,或者说分时间阶段进行挂号预约,明确预约的种类,针对比较严重的,比较急迫的病种,可以优先挂号预约。对于普通的病种,如例行检查的妇产科检查,可以在医院开辟专门的通道,专门的预约挂号专栏等。
(4)分级诊疗,易引发大医院生存问题
构建分级诊疗制度,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,一些大医院的非重点专科,特别是一些内科科室,患者数量下降比例很大,使大医院面临生存压力。据称,全国某知名医院一内科科室患者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近四分之一。
“病人可能会减少”,这也对大医院提出了更大的挑战。如果大病都要在当地诊治,会有很多病人因政策的限制无法到大医院诊治。所以针对这种情况,医院应该做的是,比如加强稳固专业人才队伍、组建医联体、对口支援等,目的还是要用高端技术服务普通百姓,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。
五、总结
从健康界、动脉网、投资界、创投圈、活动行、互动吧等各新媒体报道来看,无论是4月份新获投资的O2O中医服务平台“掌中医”、智能医疗影像开发商“深睿医疗”,还是5月份中国平安旗下的一只“独角兽”企业——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顺利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,募资金额达85亿港元。亦或是其他寻求投资的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创新项目路演,互联网+医疗健康的春天来了,是种子就会发芽、成长。
总之,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,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对于互联网+医疗健康方面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。在此情况下,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跨界涉足传统医疗行业,还是传统医疗行业进行互联网化,解决好历史问题,做好充分准备,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与医疗之间1+1>2的结果。
以上照片为本司实拍。转载请注明。
关注“群盼科技”
关注“群盼公众号”